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,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,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支持力度,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,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,稳住粮食播种面积,稳定粮食产量。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,要巩固镰刀弯地区调整成果,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重点扩大粮改饲规模,提升优势产区玉米产能,确保全国玉米面积基本稳定。同时,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,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、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支持,稳定种植面积,提高质量品质。尽管进口农产品丰富了人们的餐桌,但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风险却始终存在。从外部来看,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发生,国际粮食生产不稳定性增强,价格波动较大,过度依赖进口存在粮食安全风险;从内部看,中国一直是‘大国小农’的农业格局,需要养活的人口多,而精壮劳动力则日益不足,土地、水资源相对短缺,各区域农业发展很不平衡。因此,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十分必要的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基础设施短板必须补齐。加强农村供水和农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,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,进一步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,不仅有利于稳投资、促增长,也是利农惠农的重大举措。农村基础设施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,补齐“三农”短板还需要多方发力。“把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办好,如饮水问题,不仅要有水喝,还要保障安全。乡村公共服务也要进一步加强。如针对乡村老年人,要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服务,满足高龄老人吃饭、就医、照料等需求。“三农”为人们提供粮食、饲料、能源、纤维、旅游等诸多产品和服务,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。近年来,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较快,农业机械化也取得了一定进展,但农机设备顺利应用所需要的高标准农田、水利设施、管网设备、社会服务体系等配套条件却没有及时跟上,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农业进一步实现机械化与信息化。发展智慧农业,需要较强的网络信号覆盖、庞大的传感器布置、大量的高素质人员。这时,如果‘三农’基础设施跟不上,就很难实现智慧农业的‘高效+绿色’生产模式。确保相关资金使用科学合理。只有这样,才能促进农业从机械化不断向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标准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从长期来看,加强“三农”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改革,也是加快补齐短板的必然要求。从加大“三农”投入力度,到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;再从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,到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