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,提质增效”的要求下,不仅要求信贷“高质量放贷”,还强调“盘活低效的现有金融资源”。我们认为,两会将延续这种调整方式,央行将继续保持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,从中期来看,货币工具仍有宽松的空间。重点抓几个方面:一是GDP增长目标设定,并以经济增长目标指导全年政策制定。其次,在财政方面,赤字率和地方政府债务的设置以及基建投资方向。第三,在货币政策方面,整体货币政策的基调是否稳健,金融业的定位发生了哪些变化。最后是支持新产业的方向,比如大模型、数据化方向、新能源、新产业等。当然,房地产的表述和定位是否会再次发生变化,民营经济法案是否会出台,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。密切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、社会预期不强等问题,并提出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强,这对今年经济增长动力确实很关键。无论是稳定总需求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,还是加快技术创新,都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和引导。
扩大内需方面,我们期待与稳定投资、促进消费相关的内容。在投资方面,我们重点关注中央的加杠杆工作。在消费方面,我们重点关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执行过程中,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如何协调。房地产方面,重点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动,以及与“三大工程”相关的增量政策。债务再融资方面,重点关注专项债券投向的领域和区域,以及国债等资金增量。在资本市场方面,我们期待出台更有力的政策,提高上市公司质量,提振投资者信心,稳定资本市场。重点阐述了经济目标的设定、财政力度、风险防范、地方债、产业发展、房地产开发“三大工程”新模式等政策表述。在目标设定上,我们重点关注GDP增速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、失业率、财政赤字率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专项国债。在政策安排上,我们重点关注房地产行业的疏解、化解地方隐性债务、产业政策引导、区域政策协调、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、促进投资和消费。
通过梳理“新质量生产力”的提出过程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有关部署,我们预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: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,包括新能源、新材料、先进制造、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生物制造、商用航天、低空经济等。二是未来产业的新轨道,包括为量子、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开辟新的轨道。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应用数字智能、绿色技术,加快落后产业和产能升级。总之,在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、布局打造未来产业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、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很大空间。最近召开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,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更换旧消费品,将有效促进投资和消费,这对当前和长期都是有利的。大规模的设备更新、消费品以旧换新、降低物流成本有望成为扩大消费和需求的新着力点。具体而言,生产设备和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,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,优化交通运输结构,发展与低空经济、无人驾驶相适应的新型物流模式,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和主要生产力布局将是政策努力的方向。这个过程中,要注重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,更好地发挥政策组合的作用。从需求端看,对大宗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升级消费等重点消费领域的补贴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。
从供给侧来看,对于致力于构建新消费场景、帮助提升消费质量和扩大消费的企业,政策支持力度有望加大。除担保地方债务外,财政将更多投入“十四五”重大项目、关系民生的水利和公共设施项目,以及涉及保障性住房、“休闲应急并重”的公共基础设施、城中村改造“三大工程”等项目。在财政支出增加的同时,货币配合降准降息,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。央行还可以通过PSL向政策性金融银行释放资金。在“增效”方面,以新建基础设施、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为重点,在保障民生的同时拉动内需和投资。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,施一揽子减债计划,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。财政政策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:一是基础设施建设,包括支持重大项目建设,促进形成体工作量,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带动作用。二是补充居民收入,包括优化调整税收政策,提高政策的准确性、针对性和有效性,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,必要时考虑消费券等形式的消费支持。三是化解地方隐性债务,消除经济增长风险。在MLF取消LPR报价后,商业银行净利差被压缩至历史最低水平。随着利率市场化机制改革的推进,在净利差压力下,存款利率存在进一步下调的可能性。在全球货币政策宽松的趋势下,二季度MLF利率存在下调的可能性。2023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定调稳中求进、以稳促稳、先立后破。与此同时,逆周期调整将提前,货币宽松立场将更加积极。外界对2024年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有较强预期,我行货币宽松的外部阻力或将进一步缓解。综合来看,二季度MLF利率仍有下调的可能,届时1年期和5年期LPR也可能下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