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。今年以来,全球通胀高位降温,但仍有较强的粘性。潘功胜表示,不同于海外央行总体保持高利率、限制性的货币政策立场,中国货币政策立场是支持性的,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。在货币政策的总量上,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,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、降低政策利率、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等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。在货币信贷的结构上,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。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,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金融支持。推出房地产支持政策组合,包括降低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、取消个人房贷利率下限、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,并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,用市场化方式加快推动存量商品房去库存。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,着力规范市场行为,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畅通货币政策传导。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,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,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,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中国货币政策是支持性的 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金融支持
货币政策调控注重把握三方面关系。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中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短期与长期、稳增长与防风险、内部与外部三方面的关系。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。把维护价格稳定、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,灵活运用利率、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,同时保持政策定力,不大放大收。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。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,坚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。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。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,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。央行权衡长短期目标的最主要体现是坚持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。长短期目标的协调还是会反映到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等政策目标中。央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,强调把握好力度和节奏,是综合考虑稳增长与防风险后的抉择。以往的货币政策操作充分展现了央行这种平衡的艺术。总量上努力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,同时又坚持不搞“大水漫灌”;价格上引导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让利,同时也要实现银行自身稳健经营;结构上引导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,同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,由银行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并自担风险。央行统筹内部与外部均衡,货币政策首先立足国内发展。在政策周期错位下,我国货币政策顶住了外部政策收紧压力,降准降息创造宽松环境,支持扩大了国内有效需求。
金融数据“挤水分”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。今年以来,央行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,由之前主要基于存贷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。对于一些不合理的、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,央行加强规范,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、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、整顿手工补息等。短期内,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“挤水分”效应,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,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;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,缓解资源配置扭曲,减少资金空转套利,防范化解金融风险;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、金融市场健康发展。近期,金融总量数据受“挤水分”、理财分流等多重因素影响阶段性下行,可能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进入转型时刻,要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作用。
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。央行将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。保持币值稳定,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,是法律明确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。为了实现最终目标,货币政策需要关注和调控一些中间变量,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多以价格型调控为主,而我国采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调控并行的办法。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,这与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一致的。应该看到,很多存量贷款效率不高,盘活低效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本质上是相同的。从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看,也需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完善。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(M1)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,需要考虑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进行动态完善。个人活期存款以及一些流动性很高甚至直接有支付功能的金融产品,从货币功能的角度看,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,更好反映货币供应的真实情况。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,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。需要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、参考性、预期性的指标,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。
考虑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。央行将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。央行政策利率的品种还比较多,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之间的利率关系也比较复杂。“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,目前看,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。”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。同时,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,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,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,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。调控短端利率时,中央银行通常还会用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,把货币市场利率“框”在一定的区间。目前,我国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,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(SLF)利率,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,总体上宽度是比较大的。潘功胜指出,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,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。从近段时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,市场利率已经能够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,波动区间明显收窄。潘功胜称,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,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,让市场心里更托底。除了刚才谈到的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,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。作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强协调的重要体现,顺利推动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,同步研究优化国债的发行节奏、期限结构和托管制度,总的看整个过程将渐进式稳妥推进。
坚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“有进有退”。央行将健全精准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。传统意义上,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,但在中国经济运行中,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,结构调不好,总量调控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。从全球范围看,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,美国、欧元区等主要经济体央行都针对特定领域、特定主体、特定目的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。央行一直在探索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“聚焦重点、合理适度、有进有退”的基本原则,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,通过内嵌激励机制,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,并注重防范道德风险。未来,我们将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中,继续坚持用好和丰富这些经验,完善相关制度框架,合理把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,已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工具及时退出。近年来,央行聚焦普惠小微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等领域,推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结构性工具,带动优化了信贷结构。部分工具在顺利实现目标后,已稳妥有序退出,为市场化资金衔接进入创造了条件。央行在此前也多次强调,结构性工具并非由央行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,而是由金融机构与经营主体自主平等协商确定贷款投放,激发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。未来结构性工具还将与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效衔接,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亟需领域。

相关新闻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21-63265008

邮件:service@maxgoldston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 9:30-18:30

微信沟通
微信沟通
返回顶部